在办理职务犯罪案件过程中,我们观察到官员出事前后总是呈现出令人唏嘘的鲜明对比。出事前门庭若市,各种阿谀奉承不绝于耳;出事后则门可罗雀,曾经的"朋友"纷纷避之不及,手机通讯录里几千个联系人中,能主动关心询问一下的恐怕一只手都数得过来,这是权力的温度。
“朋友”二字,在官场里是最廉价的称呼,也是最昂贵的考验。世态炎凉不是世道变了,而是权力褪去了光环。
无数官员从零起步登上金字塔再跌落的过程,让人看到了一场场捧杀。捧杀不仅揭示了官场生态的虚伪,更暴露出权力监督体系的深层问题。
清末,江南某地盛产蚕丝,但桑园常遭虫害,蚕农损失惨重。官府便悬赏捕虫:交一斤虫尸,赏银一钱。一时间,百姓昼夜捉虫,官府库房虫尸堆积如山。可奇怪的是,虫害不减反增。一老农看不下去,对县令说:“大人,捉虫不如防虫。若在桑园四周张网,飞虫不入,何须事后费力?”县令嗤笑:“荒唐!若无虫可捉,本官政绩何来?百姓又如何领赏?”结果,虫灾愈演愈烈,桑园尽毁,蚕丝绝收。官府再想补救,已无蚕可养。
反腐工作和捉虫何其相似,但如果捉虫的机制是只奖捉虫,不去预防,待虫蛀空梁柱,纵使刀斧加身,恐亦难挽倾覆。
实际上,法律制度最大的价值在事前预防而非事后严惩。然而,当前真正用在预防性监督上的投入占反腐总预算的支出很低。查处一个厅级干部需要耗费司法资源上千万,而每个腐败案件直接造成的经济损失何止上千万。造成如此高的制度成本,一个重要原因是预防投入过少。因此制度上需要反思,监察工作应该调整资源分配,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制度预防、日常监督和早期干预。这不仅能降低反腐成本,更能挽救许多本可避免堕落的干部。
传统的权力监督模式主要依赖权力监督权力,靠上级监督下级,这种模式存在明显缺陷:
一方面监督者与被监督者同处一个体制,让自己人查自己人,如果没有明确的“上意”,结果永远是没问题。那么多落马的官员,有哪一个在过往的廉政档案中不是年年获评"优秀"?这种监督,如何破除官官相护的潜规则?
当然,存在利益关系还有另外一种可能,那就是用权力监督权力,不可避免的会导致在有些地方出现用贪官反贪官,甚至用贪官反清官的乱象,反贪演变成了权斗。
另一方面,信息不对称容易导致监督滞后。
权力运行往往封闭,关键数据、决策过程可能被选择性披露,甚至刻意掩盖。比如银行内部违规放贷,表面流程合规,监管机构直到坏账爆发才察觉。巡视组来了,官员们提前三个月大扫除,文件连夜补签,账目火速平账。巡视组一走,一切照旧。这就像考试前突击复习,考完立马忘光。真正的监督,应该是让权力在直播镜头下运行——可惜,官员只喜欢直播带货,不喜欢直播办公。
监督的核心是发现问题,但如果监督者掌握的信息远少于被监督者,就会陷入盲人摸象的困境,由此带来的必然是损害政府公信力、增加社会治理成本、扭曲社会价值观念、激化干群矛盾。
相比之下,更加合理的权力监督模式显然是靠权利监督权力,也就是实现宪法第二条所称的“一切权力属于人民”,更加具体的是指宪法第二十七条所规定的“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必须依靠人民的支持,经常保持同人民的密切联系,倾听人民的意见和建议,接受人民的监督”。
人民监督才是从根本上防治腐败的治本之策,但现实中这种监督却面临诸多障碍。比如信访局门口的队伍从凌晨开始排号,大量的信访在程序内层层流转层层转,但问题始终得不到解决,信访转圈圈,问题画圆圆。当举报信变成废纸,正义就成了奢侈品。再比如,5G时代的“击鼓鸣冤”“云上访”层出不穷,但网络实名举报经常面临被打击报复的风险,舆情到处灭火,不解决问题,而是解决提出问题的人。老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,可惜权力总爱拉上窗帘。
问题的症结是很明显的,当权力只对上级负责而不对群众负责时,必然导致监督失效。宪法规定一切权力属于人民,这意味着权利是权力的来源,公民的知情权、参与权、监督权并不是权力的恩赐,而是宪法的规定。权力的防腐剂不在金字塔的顶端,而在每个普通人的手机镜头、举报信和选票里。当群众能随时查看政府账本、质疑官员决策、用法律维权时,权力才会真正戴上"紧箍咒"。
许多干部对群众监督存在抵触情绪,认为这是在给他们找麻烦。实际上群众监督具有明显的正向价值:
第一,起预警作用,可以及时发现苗头性问题;
第二,起保护作用,可以防止小错酿成大祸;
第三,起加持作用,可以赢得群众信任和支持。
有干部在转变思想后说:"开始觉得群众监督是负担,后来发现这是最好的'防护服'。当决策经过群众评议,执行时阻力小了,质疑也少了。"
原巴东县委书记陈行甲打破三种形式主义,对群众监督进行了有益的尝试:
一是从"结果公开"到"过程直播"。巴东曾首创"农民考官"制度,由群众参与干部扶贫考核打分。区别于常见的"公示栏贴一贴",农户提问,要求干部现场答辩。
二是从"被动接诉"到"主动邀约"。陈行甲每月15日带部门负责人到乡镇集市"摆摊接访",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必须"现场办公、三日反馈"。
三是从"单点监督"到"生态重构",构建新型政治生态。干部不必再耗神"揣摩上意"与"应付检查",群众从"被动管理对象"转变为"治理合伙人"。
最终,干群关系就像山城的雾,当阳光照进来,朦胧猜疑就会变成透亮信任。
权力监督问题归根到底还是一句话,即:法治不是口号,而是让权力学会低头。
监督是为了更好的前行,让群众真正去监督才是真正的严管厚爱,这比出事以后吃多少后悔药都值。直面监督不是危机而是转机,解决群众诉求是最好的形象工程,群众口碑是最持久的政绩。当权力都在阳光下运行时,才能实现干部不再提心吊胆,群众不再投诉无门,社会更加公平正义。